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专注支农支小 农村中小银行如何发力?

2023-10-13 09:22:41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目前,全国农村中小银行3862家,70%以上的法人机构在县域,营业网点近8万家;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4万亿元和16.1万亿元,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近八成……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一组数据,直观展现了农村中小银行在支农支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资料图)

从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近年来,农村中小银行充分发挥在人缘、地缘方面的先天优势,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支农支小上下功夫,填补了绝大部分乡镇金融服务的空白。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经营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中小银行如何应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产业的金融需求之变,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多家银行机构以自身实践给出了答案。

以信用体系建设破解贷款难题

“过去青海省每10户贫困户就有9户享受青海农信支持,现在每9位老百姓就有7位是青海农信的客户,每5户家庭就有4户享受过青海农信的普惠金融服务。”青海省农信社有关人士表示。

从农牧民长期存在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甚至贷不到款的金融难题,到家家都授信、户户能贷款、村村有人办的转变,背后是青海农信广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建设破解农村贷款难题的长期努力。

《金融时报》记者从青海省农信社了解到,该行以全面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为主题,以破解农牧民贷款难题为主要目的,创建了“党建+信用体系+双基联动+整村授信”工作模式。

具体来看,一是多级信用创建,推动从“信用户”“信用村”到“信用县”多级创建。在全省累计评定信用县24个(占比61.5%),信用乡镇309个(占比84.2%),信用村3331个(占比80.8%),农牧新用户70.9万户(占比73.9%)。

二是整村授信,以村为单位,整村调查,集中采集全量信息,对符合授信条件的村级主体批量授信,集中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将贷款户信用记录与整村信用等级挂钩,对信用等级高的行政村提高授信额度,实施更优惠的利率政策;对信用水平低,贷款不良率高的行政村降低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上浮贷款利率。

三是双基联动,由青海省委组织部、省金融办、金融监管总局青海监管局和农商银行多部门联合推动,通过基层金融机构和基层党组织相互选派人员挂职,协同进行整村信用评定、贷款发放和不良贷款清收。目前,青海农信在全省建立双基联动合作办公室3815个,覆盖了全省77%的行政村,互派挂职人员5011人。

经过多年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青海农村贷款难问题得到大幅改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青海农信为全省农牧民信用户累计授信63.31万户,金额509.53亿元,授信率65.97%,用信率59.49%;农牧民信用户的信用贷款余额近300多亿元,较2009年增长近75倍。

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在金黄色的稻浪中穿梭,与农民攀谈交流,分享丰收的喜悦;下沉施工现场,为进驻企业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在社区,为老人耐心讲解反电诈知识……由湖南浏阳农商行员工组成的“金融村官”正把金融服务搬到田间地头。

《金融时报》记者从浏阳农商行了解到,为解决群众“想贷款不知道找谁”以及消保宣教工作的需要,该行早在2020年4月便开启“金融村官”试点。2020年6月23日,由浏阳市委基层党建办牵头,浏阳农商行向全市326个村派出“金融村官”,实现了“一村一村官、村村全覆盖”。“金融村官”坚持走访全覆盖、员工全参与、活动全连接、服务全融入、考核全挂钩“五个全”工作法,认领“三农”贷款难题、金融知识宣传、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金融扶贫帮困、信用镇(村)创建五大任务,始终走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金融村官”做得怎么样,当地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金融村官”从无到有,逐步构建了可持续、有效果的良性机制。众多“金融村官”不仅解决了老百姓融资难题,更着眼于服务民生,为群众办好一件件“小事”——有的“金融村官”帮村民卖土鸡,有的受邀当证婚人,有的直播带货……

在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同时,“金融村官”也推动了浏阳农商行自身业务发展。截至今年8月末,浏阳农商行各项存款余额53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5亿元,向实体经济投放贷款342亿元;不良贷款占比1.3%,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

便捷金融服务暖人心

在异地他乡也能一键式享受家乡的金融服务,在掌上金融服务平台也能看到就业咨询……以前,对于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来说,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贵州农信社通过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有效结合,推出了一系列“能识别、能联系、能服务、能持续”的外出农民工等新市民金融服务。比如,通过搭建掌上金融服务平台“黔农云”,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基础金融服务“一键办理”。通过减免“信合卡”省外费用、ATM存取款手续费,让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等新市民在异地他乡也能便捷优惠地享受到家乡的金融服务。

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问题,贵州农信社通过与人社部门、用工企业、劳务派遣公司等单位合作,依托黔农云、黔农智慧管理平台、黔农e村等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在春节后组织劳务招聘、劳务输出专场活动;安排“劳务直通车”高铁专列助力外出就业创业人员返岗就业。目前已累计参与劳务招聘、组织劳务输出406场,介绍就业27.5万人次。其中,疫情期间助力农民工等新市民返岗复工,实际发放贷款40927户,贷款金额37.15亿元。

此外,贵州农信社还搭建了农民工专属信息库平台,定期走访各地商会、政府驻外办事处、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局和外出务工人员家属等,收集贵州籍务工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结合AI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农民工客群分群、画像迭代、批量识别等功能,目前已登记外出务工人员信息828万人,占全省外出务工人数的92%。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贵州农信社对外出务工人员授信341万户,金额2688亿元;贷款177万户,金额1375亿元。2023年上半年,外出务工人员从省外汇入贵州农信系统网点的资金达643亿元。

特色贷款助农户踏上“致富路”

走进董王庄乡姚村金银花基地,一簇簇花苞俏立枝头,几十名“采花”能手穿梭田间,一会儿工夫,竹篮里就盛满了花朵。“农闲时,我来这摘点金银花,一天少的时候挣七八十元,多的时候能挣100多元。”当地村民介绍道。

2017年,金银花基地负责人乔亭响应董王庄乡党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经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准备流转村集体土地700余亩全部种植金银花,但是为启动资金犯了难。“当时,我打听了几家银行,我的小产权房没法抵押,身边也没有能提供担保的人,咋弄?”正在发愁之际,乔亭的朋友向他推荐了宜阳兴福村镇银行。了解情况后,宜阳兴福村镇银行客户经理立即上门服务。

据悉,宜阳兴福村镇银行通过微贷技术,以“真人真事真交易”为底层逻辑,根据业务模式和现金流评价客户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避免过度依赖押品而忽视第一还款来源。客户经理发现乔亭有金银花种植技术和中草药行业经验,且销售渠道稳定。仅用一天时间,就将50万元的贷款送到了乔亭手上。

有了这笔资金,乔亭成立洛阳惠民药业有限公司,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打通了以金银花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我们基地的金银花从5月份开始能采到8月份,预计每亩金银花可采摘140斤左右,产量约98000斤,收入相当可观。”乔亭介绍说,公司还解决了附近2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宜阳兴福村镇银行是常熟农商银行践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和重要品牌,32家村镇银行分布六省,从首家村镇银行开业至今已有16载。目前,宜阳兴福村镇银行培养了超1500人扎根农村的微贷队伍,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乡村经济和产业特色,开发菌菇、大棚、运输等30多款特色贷款,有效解决客户差异化的贷款需求。截至8月末,32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超七成,小微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超九成;累计服务信贷客户超63万户,当期有余额客户23万户;贷款户均17万元,其中,单户余额10万元以下客户占比62%。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