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陆磊:通过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 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

2023-10-13 09:28:23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资料图】

“假设基于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M2),期待数研所的探索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调节央行数字货币利率,达成宏观调控目标。”10月1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在出席2023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时如是表示。

围绕“共建数字金融新生态”,陆磊分享了三点思考。

一是金融活动的数字化。近年来,以移动支付、NFT(非同质化数字凭证)等为代表的数字金融创新快速兴起与发展,推动了传统金融活动数字化升级改造,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更高效的需求识别和风险管理。“数字普惠的发展,在弥补金融机构治理短板、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这在供给侧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需求端也更好实现了公平性。这一点是大家可以观察到正在推进且可预期的最具市场活力的生态要素。”陆磊表示。

二是金融监管的数字化。陆磊表示,以科技赋能金融监管,能够有效提升监管部门的信息识别、搜寻和匹配能力。通过以支付和账户为核心的行为归类和线索识别,可以实现无感监测、无感监管与全流程监测、穿透式监管的有机融合,在提升监管有效性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经济主体承担的监管成本,特别是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和监测上具有特殊优势和巨大潜力。

外汇局近年来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相应探索。例如,搭建了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提供便利;加强“数字外管”建设,设立了全国外汇数据研判中心,推动外汇风险交易报告采集,非现场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目的是尽可能降低现场监管的成本。

三是货币数字化。在陆磊看来,这是最难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所有金融活动的本质都是跨期交易,货币与利率是核心。而央行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为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了创新空间。

“在现有模式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定位于现金类支付凭证(M0),是无息的高能货币。”陆磊进一步分析,假设基于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

陆磊提到的另一个挑战在跨境支付领域。陆磊表示,以往基于双边代理行模式的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仍然不够高、费用成本偏高、不透明和覆盖不足等问题。依托央行数字货币构建扁平化的跨境支付网络,可以实现支付的安全、便捷和普惠。目前,我国深度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ulti-CBDC Bridge)已取得良好的突破和进展。从当前看,算力和人工智能可改变世界,也几乎肯定会改造金融生态。

“当然,我们需要永远保持对风险的关注,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非传统风险,即技术创新对金融业带来的新挑战。”陆磊提出,数字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可能会使金融面对信息信任、隐私保护、数据鸿沟和金融排斥等问题,高频智能交易或与金融市场波动存在相关性,值得关注和研究。

此外,陆磊提示,建设数字生态需要研究如下问题:“去中心化金融(DeFi),特别是基于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代币型(Token)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弱耦合,可直接‘点对点’交易,那么就会存在资金不一定非要通过银行体系跨境流转,这也就模糊了资金跨境界限,会增加跨境资金流动管理、跨境交易真实性管理的难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