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通讯!如何看待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

2023-05-22 09:59:25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相关资料图)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报告》指出,宏观意义的利率水平应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若利率持续偏高,会导致社会融资成本高企,形成供给缺口和需求萎缩,不利于经济发展。若利率长期过低,又会带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超高和超低利率政策难以长期持续,必然冲击经济金融稳定。

《报告》在“合理把握利率水平”专栏分析称,在全球经济面临的超预期冲击较多,经济环境和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较大的大背景下,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的把握可采取“缩减原则”,符合“居中之道”,即决策时相对审慎,留出一定的回旋余地,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

今年4月,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参加“2023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时提出, 货币政策调整适当向“稳健的直觉”靠拢。他表示,我们制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立足本国的国情,从时间轴、国际视角看跨周期、跨区域的平均值。

无论是“缩减原则”还是“稳健的直觉”,都表明我国在对政策利率进行调整时避免大起大落,要降低政策利率的波动。这一点也是我国金融体系从美国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中得到的重要启示——货币政策应避免大收大放。

事实上,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一段大幅降息后又大幅加息的过程,但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始终保持小幅变动。人民银行保持“以我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定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行,带动了市场利率的稳中有降,并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传导至贷款利率,既为我国实体经济应对国内外不确定性的冲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又避免了因货币政策“急转弯”导致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急剧放大的隐患。在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中,尽最大努力去争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增进。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在阐述人民银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提到,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今年前4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然而,由于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有待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盈利还承受着一定压力,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具有必要性。但同时,根据“稳健的直觉”,政策利率不宜过于频繁或快速调整,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贷款利率的下行,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畅通政策传导机制,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商业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行有效管理。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形成和传导机制不断健全,自LPR改革以来,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今年3月的3.95%,贷款利率保持较快的下行速度。而相对应的,存款利率由于黏性较高,下行幅度缓慢,使得商业银行净息差不断收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5月19日公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较去年末继续收窄0.17个百分点。净息差持续收窄,或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

为缓解这一问题,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开始主动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着手压降存款成本,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这些举措为贷款利率的进一步降低创造了空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阶段,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主要体现为合理适度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从而让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