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信贷“开门红”背后的经济恢复动能

2023-04-13 08:58:59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资料图】

根据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2023年一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7%。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金融数据表现强劲,信贷“开门红”成色十足,总量上扬,结构优化,超出预期。

金融数据被看作是经济数据的先行指标,从中可以一窥实体经济的变动。今年以来,在一系列稳经济、促消费、扩内需政策“组合拳”推动下,市场信心有力提振,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持续回暖,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相当于去年全年增量的43%,市场主体正在为下一步生产经营活动做好资金准备。一季度金融数据表现超预期,反映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这为宏观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奠定了基础。

在贷款总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也是一大亮点。企业中长期贷款仍然是信贷高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一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99万亿元,同比多增1.91万亿元。其中,在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带动下,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加6.68万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5.7个百分点,3月份单月中长期贷款规模再次创下新高。

在居民端数据方面,一季度住户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居民贷款继续向好改善。一方面,短期贷款增加7653亿元,显示在一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发力支持下,居民消费热情有所回暖,商品与生活服务的消费恢复动能加强,金融机构也大力推动消费类金融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一季度中长期住户贷款增加9442亿元,在“稳地产”系列政策落地见效的背景下,得益于多地房贷利率下降,房地产销售情况有所改善,居民购房意愿提升,也带动了中长期按揭贷款需求提振。尤其是3月份,住户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单月新增均创新高,在3月份7600亿元的同比新增信贷中,居民贡献高达64%。

居民部门信贷表现较为亮眼也表明,在经济稳步回暖带动下,居民收入、就业等预期有所修复,消费投资意愿随之有所上升。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一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就业感受指数分别为50.7%、39.9%,比上季分别上升6.9和6.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增加0.5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8.8%,比上季增加3.3个百分点。另外,房地产市场继续企稳迹象显现,数据显示,3月份商品房销售边际回暖,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量环比上升较快,成交面积、成交套数同比上涨43.59%和39.55%,连续两个月增速保持在30%以上。

金融数据超预期、信贷投放“开门红”背后,是中国经济恢复的动能在积蓄、在增强,但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需要着重关注。当前,居民部门消费动力仍然偏弱,消费修复仍需各类政策进一步支持呵护,企业预期和实际投资需求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CPI同比涨幅一年来首次降至1%以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整体商品市场,尤其是以汽车、手机为代表的大类消费品价格下跌,反映出我国当前仍然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

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基本面正在明显转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表示,今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拉动经济,零售和旅游业等经济指标快速回升,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并称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能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积极的溢出效应。但不能忽视的是,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不确定性较多。下一步,宏观政策仍需加力提效,坚持“稳增长”取向,尤其是注重财政、货币、就业、房地产等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以“务实管用”的政策来推动改善市场主体预期,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和居民消费信心。具体到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稳健有力,围绕稳增长要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贷款总量平稳适度增长,巩固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成果,适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继续对普惠小微、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有力的支持力度,为经济稳固运行和持续整体好转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