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当前快报:整体稳健向好 银行理财交出全面净值化时代首份“答卷”

2023-02-28 08:55:00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元年。作为资管新规正式实施的首个年份,银行理财在股债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乘风破浪,相关业务的规范化转型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2月17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从银行理财监管政策、理财产品、投资者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的运行状况。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8800亿元。


(资料图片)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金融时报》记者,随着我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叠加前期一系列稳经济措施落地实施,2023年宏观经济恢复态势将不断稳固,银行理财市场在经历低潮之后有望迎来更平稳的修复和增长。

理财市场发展稳健向好 净值型产品占绝对主流

“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普益标准研究员赵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理财市场整体规模虽稍有下降,但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52个百分点,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成效显著。”

从理财市场整体规模来看,2022年,全国共有260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累计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278家银行机构和29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47万只,较年初下降4.41%;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权益与债券市场的波动是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有所下滑的主要原因。

“去年3月和11月,中国股市和债市波动加大,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了两次比较剧烈的波动,赎回比例上升。”赵伟认为,去年1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增加也是理财规模下降的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封闭型理财存续产品在去年12月的到期规模达4197亿元,环比上升32.71%。

“同时,规模回落也与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现金管理理财产品整改有关。”董希淼表示,截至去年年底,现金管理类理财存续规模8.76万亿元,较去年年初下降了5.75%。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的总体存续规模在去年有所回落,但净值化转型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也迎来了更为规范可持续的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自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保本理财产品逐步退出市场,截至目前,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6.40万亿元,占比为95.47%,较上年同期增加2.52个百分点。

加快产品体系建设 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2022年,各家银行理财公司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差异,持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特色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充分发挥资金优化配置功能,将更多资金投向了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2万亿元。

具体来看,2022年,理财资金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700亿元,投向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扶贫等专项债券规模超120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超3.5万亿元。

同时,养老理财业务的发展也成为了银行理财在产品层面的一大亮点。

自2021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以来,养老理财市场快速发展,试点机构、范围以及产品数量均实现了持续扩容。随着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正式落地,银行理财市场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银行和理财公司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丰富差异化产品供给,推出养老、跨境、低碳等主题产品。”董希淼表示,“特别是随着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扩大和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养老理财产品发展较快,存续产品50只,累计投资超千亿元。”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养老理财产品存续50只,累计购买金额1002.95亿元,投资者46.60万人次,养老理财试点期工作圆满收官。

“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推广,长期限的养老理财与养老目标基金、养老储蓄、养老保险等已成为账户组合的重要选择品种。”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及团队表示。

普益标准研究员秦婧表示:“未来,养老理财产品数量将逐步增加,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满足居民养老需求。”

理财公司不断发展扩容 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2022年,在理财市场整体规模呈现下降趋势的同时,理财子公司存续规模却实现了逆势增长。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只数1.39万只,存续规模22.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9.36%,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0.44%,且全部为净值型产品。

“从存续规模变化来看,在各类型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存续规模同比下降的情况下,理财子公司存续规模不降反升,同比增长29.36%。”《报告》提出。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自2019年5月首家理财公司获批开业以来,经过3年多的发展历程,银行理财公司队伍持续扩容。

《报告》显示,2018年12月至今,监管部门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已批准31家理财公司筹建,其中30家获批开业。

然而,步入全面净值化时代的理财公司也迎来了全新的考验。2022年以来,受到股市和债市行情等因素影响,银行理财也先后经历了两次“破净潮”和“赎回潮”。伴随着净值波动的常态化,银行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和净值化运作能力也被提出了更高要求。

董希淼认为:“在前期风险偏好极低的投资者离场之后,2023年理财产品赎回压力已经大大减轻。新的一年,银行和理财公司应认真反思与复盘,正视市场变化,进一步找准理财业务的定位。”

“一方面,银行理财公司应该持续提升投资研究能力,构建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研究体系,积极打造投研生态圈;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产品创设能力,健全产品谱系,满足投资者日益多元化的理财需求。”赵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目前,已有部分理财公司采取摊余成本法及混合估值法,以平滑理财产品净值的大幅波动。对此,董希淼表示:“最根本的是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投研能力和培养投研人才,提升对宏观形势和金融市场的研判水平,使投研能力更好地与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相匹配。”

关键词: 银行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