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快讯:以系统重要性银行为重点 筑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线

2022-11-09 07:53:03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2011年11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全球首批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中国银行成为中国唯一入选银行,也是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唯一入选的银行。“总的来看,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个国家整体的经济金融实力。”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资料图片)

时至今日,我国银行业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344.7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则分别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实现了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大幅提升,行业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以入选为契机向国际先进银行最佳实践看齐

“入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后,中国银行有信心面对全球竞争环境,严格遵守国际化的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为国际、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作出更大贡献。”2011年11月10日,中国银行有关负责人就“中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等问题接受《金融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曾如是说。

李佩珈表示,中国银行作为中国首家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银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中国近年来金融改革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标志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正日益上升。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中国银行不仅经受住了各项风险考验,而且作为全球银行业“稳定器”的一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银行国际化业务继续稳步拓展,截至2021年末,中国银行海外机构覆盖62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机构资产规模达到6.98万亿元人民币。

“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这有利于增强中资金融机构在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美誉度,降低境外筹资成本、增加业务机会;另一方面,也将面临更大的资本压力和更加严格的数据报送、信息披露、大额风险暴露、流动性等监管要求。”李佩珈表示,为此,中国银行业要以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契机,向国际先进银行的最佳实践看齐,通过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实现长期良性稳健发展。

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办法不断完善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的新概念,意在防范“大而不倒”问题。所谓“大而不倒”,指的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由于在金融市场中承担了关键功能,其经营失败或破产倒闭会对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产生重要影响,从而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快速蔓延。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也借鉴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理念,不断完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办法。201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以及《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等,并连续两年公布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以进一步夯实金融风险防护网、增强我国金融体系韧性。

今年9月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2022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认定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国有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4家。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规模大,复杂性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关键的金融服务,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平稳高效运行有着重要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在2021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认定系统重要性机构并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有助于抓住重点,更好促进金融体系整体稳定。

李佩珈认为,具体来看:第一,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实施额外的资本要求,有助于降低或减少其倒闭的可能性;第二,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实施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等,有助于降低“大而不倒”产生的竞争优势,维护公平竞争;第三,建立全面的业务恢复计划、处置制度等,使陷入财务困境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能够自救和有序退出,减少对金融、经济体系和社会的冲击。

多渠道夯实资本实力拓展价值增长空间

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发展规模、经营效益、风险抵御能力的新发展、新跨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办法的不断完善也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在机遇方面,成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对提升银行声誉和市场形象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提高信用评级,增强其在揽存吸储、创新业务等方面的竞争力。同时,在严监管要求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资产质量提升,可以获得更大的业务拓展和价值增长空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则认为,总体上看,面对更为严格的监管约束(特别是追加资本要求),入围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在长期发展上,需要重新审视业务扩张的成本与收益,建立更为完善的资本约束机制,提高资本内生积累能力,切实发挥资本对业务发展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在经营理念上,要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通过客户结构、业务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轻型化、轻资本发展,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强化事前预警、事中跟踪、事后处置的全链条管理,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降低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今年上半年,银行资本补充速度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大型银行通过IPO、配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等方式已经合计募集资金超5000亿元。其中,各类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近3800亿元、永续债发行156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主要原因是在夯实自身资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满足更高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上升,一季度,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3%,显著高于其他银行,且近年来资本充足率一般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

据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测算,展望2022年至2024年,银行资本工具及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债等净发行需求约2.9万亿元,年均净发行约0.97万亿元。此外,银行业预计还有数千亿元通过可转债、定增、配股、IPO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需求。

李佩珈表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与美国等国家不同,虽然规模排名相对靠前,但业务相对简单,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中国的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未来应更加积极主动,引导国际规则更充分地考虑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结构和特点,以更有力地维护国家金融利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