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动态丨奏响创新主旋律 创业板改革步履稳健
2022-08-24 08:10:12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创业板自诞生之初便定位于服务创业型企业。2020年8月24日,资本市场宣告正式进入全面改革的“深水区”,创业板2.0也扬帆起航。升级后再出发的创业板在注册制改革助力下,服务创新企业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单?创业板上市公司构成呈现哪些新特点?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板又做了哪些工作?
从数据直观来看,截至7月末,注册制下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共计339家,总市值超2.4万亿元,其中近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近六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创业板上市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6万余项,聚焦“三创”“四新”定位凸显。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既需塑造包容高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也要塑造支持创新企业持续成长的市场机制。两年来,通过健全多元、包容的市场准入体系、丰富“存量”制度供给,创业板正逐步筑起特色鲜明的创新成长新高地。
(资料图)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实行已满两年,板块功能更趋完备,创新企业市场准入和培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优创新、高成长特色更为鲜明,对企业创新的正向鼓励作用逐渐显现。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未来,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板块活力有望被不断激发,创业板在培育更多创新企业、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成长新高地逐渐形成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通过完善首发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信息披露、交易、退市等各项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板块服务具有较强创新属性、良好成长性创新创业企业的能力,吸引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统计,在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机制下,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分布在近50个不同行业,市值排名前20名的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就有16家。其中,聚焦服务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三大重点领域,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公司已形成集群化发展优势,市值占比高达66%,特色鲜明的创新成长新高地逐渐形成。
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李宗光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创业板自注册制改革以来融资功能明显增强,创新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不断引领产业持续创新。
在包容高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下,创业板新上市公司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特别是近年来,受国内外复杂环境影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面临收入下降、成本增长、竞争加剧、利润下滑等困难和挑战。“逆势”之下,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独特经营策略应对外部环境冲击,2021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21.15亿元,同比增长21.83%,近两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3.31%,表现优于创业板公司平均水平;191家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4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大于50%。
更包容、更高效
“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后,坚持板块定位,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把好上市入口质量关,一方面促进了上市审核效率的显著提升,拟上市企业从受理到上市平均用时仅需360天;另一方面设立了多元化上市条件,目前已有迈普医学、雷电微力、百普赛斯等10家企业选用第二套上市标准上市。”孙金钜表示,上市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不断增强,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在更好激发市场活力、支持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业板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提升板块包容性既是服务市场之举,也是发展自身之基。注册制改革以来,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市场主体实际需求,创业板增设以市值为基础的上市条件,申报企业可视自身情况灵活选择“预计市值+净利润+营业收入”或“预计市值+营业收入”上市条件,优化业绩指标、同业竞争等发行条件,板块包容性显著更强,板块吸引力大幅提升。
就监管角度而言,深交所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基本理念,通过精简优化发行条件、减少招股说明书冗余、提高问询质效、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等方式,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督促发行人“讲清楚”、中介机构“核清楚”,做到让投资者“看清楚”。
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创业板注册制已累计受理首发企业1014家,受理效率全市场最高。仅今年6月,创业板共受理首发企业144家,占全市场受理首发企业数量的32%。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企业申报创业板热情高涨,一方面是板块吸引力的最好印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为稳经济提供更多保证。
“增量”和“存量”改革同步推进
高成长、高创新企业有其自身特点,在登陆资本市场后,要持续成长壮大,离不开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市场支持机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同步推进“增量”和“存量”改革,在再融资、并购重组同步实施注册制,打造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制度,为企业上市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册制下,由于取消了“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率不低于45%”和“最近两年盈利”等门槛较高的发行条件,极大地激发了创业板公司再融资热情。据统计,截至7月末,深交所共受理创业板公司再融资申请503家次,314家实施完成,实际融资3358.66亿元。此外,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需求被激发,在满足6个月间隔期的276家新公司中,有36家启动再融资申请,预计募集资金344.61亿元。
再融资申报企业创新特征亮眼。在已受理项目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七成。“创业板注册制实施后,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更加通畅、多元化,IPO数量与融资规模均实现较快增长,尤其是优化了创新企业融资审批流程。”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企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使更多的企业享受到注册制下的融资便利,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推动我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在并购重组方面,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补齐了制度短板,重组上市也取得新突破。今年6月,普丽盛重组上市获得证监会注册批文,成为2019年证监会放开创业板重组上市限制后的首单案例。同时,创业板重组市场稳中向好,产业整合并购已成主流。两年来,已有29家创业板公司实施完毕其重组项目,交易金额合计320.47亿元,产业并购占比达66.67%。通过并购重组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融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