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不断提高 有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3-31 08:13:40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多个重要关口,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10万亿元,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定位,特别是货币政策始终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适度调整,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控。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健全完善货币政策框架,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推进以利率等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不断丰富,各项政策工具向实体经济传导顺畅。同时,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逐步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货币政策调控在预期引导、精准发力等方面显著增强。此外,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提升,也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市场主体对利率敏感度提升等息息相关。
精准滴灌 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发力
在总量工具的运用上,据统计,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共12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10.3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稳住了“货币锚”,既保持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了“大水漫灌”,有效防范了宏观金融风险。2018年至2021年,我国M2平均增速为9%,与同期名义GDP8.3%的平均增速大致相当。
货币政策既可以发挥总量政策功能,也可以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发力是近年来金融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
例如,2019年人民银行构建了“三档两优”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新框架。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是用改革的办法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信贷资金配置,有利于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增强服务县域中小银行的资金实力,更好立足本地,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
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人民银行先后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和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并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即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以此推动金融机构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投放力度。2021年,为支持碳中和、促进绿色减碳,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相较于总量工具,结构性工具对流动性总量的影响较小,更容易将流动性控制在合理充裕的状态并实现流动性的精准滴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也更易避免出现结构扭曲、推高宏观杠杆率等问题。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是在总量工具基础上做的加法,对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也有贡献。”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说。
人民银行在此前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表示,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信贷资源流向更有需求、更有活力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撬动金融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社会福利,也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总量调控效果。
实践证明,在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三农”、绿色发展和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数据显示,2022年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19.7万亿元,为2018年初的2.4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4813万户,是2018年末的2.3倍。普惠小微贷款增量在各项贷款增量中的占比由2018年的7.7%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20.7%。2021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比2020年下降0.22个百分点,比2018年下降1.38个百分点。
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利率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石,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然而,取消对利率浮动的行政限制并不意味着人民银行不再对利率进行管理。此后,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转变为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增强人民银行引导和调节市场利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也正由广义货币量为中介目标的数量型框架向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价格型框架转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贷款实际利率同时受到市场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即我们常说的利率双轨制。双轨制形成了市场价格的扭曲、阻碍了政策信号向贷款实际利率的传导、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张旭说。
为了破解我国利率体系的双轨制问题,2019年8月,人民银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贷款定价锚由此前的贷款基准利率转变为LPR,而LPR直接挂钩人民银行政策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利率并轨“靴子”落地。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来看,专家表示,LPR改革的意义在于,将LPR挂钩MLF操作利率,增强了人民银行对于信贷市场利率的调控“抓手”,为未来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货币政策调控向价格型框架转型奠定基础。LPR作为信贷市场的定价基准,具有调节信贷供求,进而影响货币供应的重要作用。LPR基于政策利率报价形成,坚持市场化方向,人民银行通过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以DR007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健全从政策利率到LPR再到实际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此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张旭表示,与LPR改革之前的双轨制相比,当前MLF利率—LPR—贷款利率的利率调控传导路径明显更为市场化,也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更为及时和有效。
从LPR改革对贷款实际利率的整体影响上看,人民银行披露的信息显示,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显著增强,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从2019年7月的5.32%降至2022年1月的4.5%,累计降幅达0.82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