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资讯 > 正文

发挥产融结合优势 为绿色发展“增色”

2022-03-15 10:22:45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东北侧,一个个正在建设中的风电机组单机竖立于海上,形成了一片海上风电场,颇为引人注目。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上网电量将达到14.83亿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147.9万吨、减少碳粉尘40.3万吨,带来的风能资源也颇为可观。

不仅在南日岛,中国沿海地区在建的海上风电项目还有很多。可以说,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低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事关绿色产业发展与“双碳”目标的推进,其背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活动,以产融结合为“抓手”,为绿色低碳发展“增色”。

以融兴产 非银金融机构紧抓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加大对清洁低碳能源项目、能源供应安全保障项目投融资支持力度;推动清洁低碳能源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开展市场化投融资,研究将清洁低碳能源项目纳入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

以融促产、以融兴产,绿色投融资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相关业务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当中。

在财税、金融等领域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下以及能源企业资金需求大幅增加的影响下,能源领域投融资潜力巨大。

从产融结合密切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来看,国家能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财务公司”)信贷管理部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国能集团初步规划投资总额近万亿元,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显示出旺盛的资金需求。加之电价补贴的退出、电力平价或竞价上网政策的实施,可能导致新增项目投资回收期更长、现有项目经营性资金紧张,进而加剧资金需求,这就为财务公司充分发挥内外部资金融通与调剂功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具有产融结合优势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正紧抓清洁能源资金需求加大机遇,加快研究布局相关业务,调研国际、国内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跟踪绿色市场交易演进发展进度,学习绿色金融产品设计理念与核心逻辑。

保持定力 加大绿色投融资力度

在非银金融领域,与绿色产业相关的投融资计划也在加速落地。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国能财务公司支持建设了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总额为5亿元,期限为15年。此外,还以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10亿元营运期项目贷款和20亿元银团贷款为国华东台四期(H2)300兆瓦海上风电场工程项目提供了综合金融服务。

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近期与深圳某水电集团合作,成功落地5亿元水电资产融资租赁项目,电站总装机规模约190兆瓦,将分布在新疆20余个地区。国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日前与河南某光伏发电公司合作,以6.5亿元购买其光伏电站的固定资产,并进行售后回租。

除直接融资外,信托行业也在积极尝试通过资本市场盘活资金流,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今年1月末,中航信托发行20亿元“远东租赁2022年度第一期绿色定向资产支持票据”,基础资产现金流来源于绿色产业领域收入;由兴业信托参与推进的碳排放权质押信托也在2021年落地。

做好绿色投融资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国能财务公司综合部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对于具有较强周期性的能源行业,穿越周期的投资定力是必须的。

这种定力来源于金融机构对能源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需要金融机构从公司定位、业务导向、薪酬激励等方面加强长期性管理。

贴近产业 发挥各自资源优势

事实上,无论是财务公司还是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都在依托自身在业务场景、客户资源、信息系统、风险管控等方面的优势,加强跨市场整合、完善交易结构,充分将自身的金融属性和产业相结合,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为绿色能源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做好产融结合不仅需要“由产到融”的实践探索,将产业资本向金融业延伸,形成强大的产业金融核心;还需要创新“由融到产”模式,夯实资本实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贴近产业、贴近实体,支持实体企业转型升级,扎实为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助力,勿“重融轻产”,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当前,在金融市场跨市场关联、跨行业联动、跨领域合作趋势下,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合作必不可少。国能财务公司综合部负责人表示,希望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等同业金融机构,在投放绿色项目贷款的同时,能够加强与财务公司的合作,通过银团贷款等形式,发挥好财务公司的信息和专业优势与商业银行的人力和财力优势,互惠互利,用好市场机制,助力产业发展。

关键词: